糖尿病有關
朋友傳來
鉀與鈉的比例
(糖尿病主因及防癌的祕密)
鉀 (K - Potassium) 與鈉 (Na – Sodium) 的比例(防癌的祕密)!
鹽和鉀都是我們身體需要的東西,但我們身體鉀維持在鹽的二倍以上。
現在台灣的食物可能和美國的食物差不多,剛好反過來,我們現在吃二倍的鹽與一倍的鉀,這怎麼能跟我們的老祖宗比呢?
一萬多年前人類攝取的鉀是鹽的十六倍,從十六倍變成○.五倍,你想差別有多大?而這引起的毛病可多了!
一個是糖尿病,一般想,也許是糖吃太多了,當然,這是有影響的,但主要的原因在於胰島素分泌的不夠。
胰島素的分泌是受鉀的影響,鉀會刺激胰島素的分泌,當我們飲食中鹽吃得多,鉀吃得少,胰島素的分泌就少,這就產生糖尿病。
還有一個是高血壓,有人用動物做實驗,給動物吃很多的鹽,發現血壓會上升,而給它吃很多的鉀,血壓又會下降,所以鉀和鈉的比例會影響血壓。
正常的細胞? 鉀和鈉有一定的比例,普通是五到六左右。而細胞在生長與分裂的時候,鉀和鈉的比例則會減小,癌細胞的鉀和鈉比例就少於正常的細胞,所以鉀和鈉的比例反應出細胞分裂的訊息。
長期吃太多的鹽,加上空氣、環境的污染,幾個因素一配就得癌症了。
根據統計,世界上幾個鹽吃得多的國家,癌症比例也高;鹽吃得少的國家,癌症的比例就低。
從鉀與鈉的比例看來,鉀吃得越多,癌症越少,等於有保護作用。鉀是水溶性的,像罐頭、豆腐,本來鉀成份很高,但在加工中都被水沖掉了,剩下來的只是蛋白質。
植物是鉀最好的來源,因為植物能夠濃縮鉀,現在一般人蔬菜都吃得比較少,因為生活富裕,大部分的人喜歡吃雞鴨魚肉,但是動物不是鉀很好的來源。
舉例來說:在還未調味之前,就是沒有加鹽之前,一般不管是肉、蛋,還是牛奶,鉀跟鈉的比率最多只有三到五;只要加一點鹽的話,馬上變成○.一,就是鹽比鉀多十倍。但是像蔬菜、黃豆,鉀跟鈉的比例大概有二○○至三○○,香蕉有二○○,南瓜、絲瓜類都有二○○至三○○,西瓜有一○○,水果中橘子、蘋果都有二○○以上。所以,吃蔬菜水果是鉀最好的來源。
- (悄悄話) 於 4F
- <悄悄話留言,不公開>
- asd9595 於 2014-03-18 22:38 3F
-
感恩您的分享,謝謝您,您這篇文章很受用。
這是網路上中醫的論點,請您參考看看。南無阿彌陀佛..
中醫治療糖尿病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很深奧的理論,屬於消渴症範
圍,因先天不足,素來體陰虧欠,多由過食肥甘,膏樑厚味,飲
食不節,凶酒過度,造成內熱,損耗津液或恣情縱慾,勞傷過度
而引起陰津虧耗,燥熱偏盛,損傷陰津,或因情志失調,喜怒不
節,悲傷過度,精神過度刺激,或怒氣傷肝,造成五臟五行不平
衡,內臟功能紊亂導至糖尿病。
- (悄悄話) 於 2F
- <悄悄話留言,不公開>
- asd9595 於 2014-03-16 16:20 1F
-
感恩您的分享,謝謝您。
中醫說會得糖尿病大概有兩種原因: 1.飲食不當(上消) 2.縱欲過度(下消)。
提供您參考。南無阿彌陀佛.. -
版主於 2014-03-17 23:05 回覆
你說糖尿病跟縱欲有關
我不太懂
下面有篇文章請參考
造成糖尿病的原因及其危險因子
一般大眾對於糖尿病有錯誤觀念,認為一定是要吃甜食才會得糖尿病,或是缺乏運動才會得糖尿病…等。在這種長期被扭曲的觀念下,導致被診斷出糖尿病的病患,其情緒往往陷入沮喪之中。但糖尿病真如上述的原因所造成的嗎?
血液中的葡萄糖藉由胰島素作用進入細胞內提供能量,所以人體就是透過胰臟分泌胰島素來血糖的濃度,因此當胰島素濃度不足時或身體對於胰島素敏感度降低時,便會造成血糖過高的問題,也就是所謂的糖尿病。
糖尿病患者通常分可分為:第一型糖尿病患者及第二型糖尿病患者。
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因自體免疫失調,使得分泌胰島素細胞受遭到破壞,無法分泌胰島素,導致血液中葡萄糖濃度高,卻無法善加利用,使人消瘦,嚴重時造成酮酸中毒及生命危害。通常第一型糖尿病患者,又叫做胰島素依賴型,多發生在青少年或幼童,此類型病患約佔總糖尿病人的5%左右,因多屬突發性且與生活習慣無關,極難預防,若被診斷確認就必須終身注射胰島素,在台灣屬於重大傷病。
然而一般糖尿病患者有九成以上,為第二型糖尿病的病人,不僅胰島素分泌量較少,還有胰島素抗性問題,對於胰島素反應不佳。由於罹病初期,胰島素含量並未明顯下降,仍可藉由口服降血糖藥來提高胰島素敏感度或刺激胰島素分泌量,隨著病情的進展,部分病人需藉由胰島素的補充來控制血糖。第二型糖尿病病患,估計病發症前十年,已出現血糖代謝異常症狀,因此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預防的,若能找出高危險群,適時介入血糖控制能有效預防糖尿病發生。常見的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、肥胖、缺乏運動、血脂異常、血糖偏高、代謝症候群、家族血親有糖尿病、婦女在懷孕時有妊娠糖尿病等等。再者近年來台灣飲食深受西方文化影響,民眾罹患肥胖及代謝症候群的比增加,使得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年輕化的趨勢,因此透過健康檢查找出高危險族群,積極控制自我身體健康可幫助降低糖尿病發生率。